党史故事我来讲|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的故事(七):《少年》和《赤光》

发布者: 来源:薪火相传SJC 发布时间:2024-06-12 浏览次数:10


1922年6月,巴黎西郊布伦森林中的一块小空地处,一群中国青年怀着兴奋的心情在此集会——旅欧共产主义组织在这里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会议决定了出版机关刊物《少年》。

1922年8月1日,《少年》正式创刊,编辑部设在旅欧少共执委会办公处巴黎戈德弗瓦街17号的小旅馆内。周恩来、李富春、邓小平、傅钟、李大章等先后参与了这一工作。

《少年》共出版了13期,摘要登载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有关经典著作,发表过周恩来的《共产主义与中国》《十月革命》等文章,在加强党团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党的主张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担负起传播共产主义理论、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团结广大旅欧青年的重任。

此后,根据国内团中央指示,旅欧共青团决定将《少年》改名为《赤光》。1924年2月1日,《赤光》创刊号出版,《少年》即停办。创刊号发表宣言说:“我们不但要评论中国时事,且更愿为大家指出他的乱源所在和他的解脱之方,我们现愿诚恳而忠实的给大家指示出救国的唯一道路和其他转弯抹角迂拘而不可能的途径。总此,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

《赤光》偏重联系实际,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教育旅欧勤工俭学学生和华人,指导他们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旅欧党、团员大批回国或赴苏联学习。

《少年》和《赤光》大部分在欧洲发行,读者主要是旅欧中国共产主义者、勤工俭学学生和华工,少数发行于国内和加拿大、古巴等地。《少年》向无法阅读外文刊物的勤工俭学留学生和华工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介绍第三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赤光》将大批欧洲华人华侨留学生团结了起来,并通过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救亡图存精神,为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