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伟大工程”示范党课第五季开讲

发布者: 来源:党纪学习教育专题网站 发布时间:2024-04-28 浏览次数:39

4月26日下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教育会堂,以“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使命担当”为主题的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伟大工程”示范党课第五季开讲。上外党委书记尹冬梅出席并作结课讲话,校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韩殿秀主持党课,松江区委组织部、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党工委以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党委组织部代表和上外师生党员代表400余人出席。

党课围绕“服务成长成才”“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强国建设”三个篇章展开,分别讲述了《CPC》等多语种形象宣传片制作背后的故事,“云上”非遗团队走出课堂传承非遗以及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建设的实践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上外师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和战略传播方面的实践,激励师生继续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上外×人民日报 联动实现1+1>2



 “未来要想更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我们要用‘中国范’铸魂、用‘全球化’出海。”

上外新闻传播学院2006届校友,《人民日报》社交媒体运营室主编、高级编辑徐丹讲述了人民日报新媒体同上外三年内五次联手,产出了全网刷屏、海内外热议的“现象级爆款”网宣片《CPC》《PRC》《CHN》《BRICS》《Belt and Road》的故事,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反响。“母校老师扎实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细致的工作态度,确保了每一个语种、每一个细节都不出差错。”徐丹结合新媒体工作实践,认为未来我们应当结合“中国范”和“全球化”,主动拿起国际舞台的麦克风,讲好自己的故事。


 

“每一次翻译都是对中国声音的传播,每一份译稿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重量。”

上外翻译制作团队的代表,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教师林彬和法语系教师陆焕分享了网宣片译制背后的故事。林彬用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概括译制的过程,陆焕则在译制过程中更加确信在面对人工智能冲击的今天,外语人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在专业教学中,他们将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文思想和发展的了解融入其中,致力于将一代代“西索儿”培养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坚实力量。



党课现场,上外本硕博的学生代表还用联合国六门工作语言现场配音展示《人民日报》与上外最新合作上线的中华文明国际形象网宣片《CHN》。参与现场展示的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博士生彭思琪表示:“能以外语演绎中华文明,我深感荣幸与自豪。在译文稿件的打磨中,我进一步领略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浩瀚博大,也丰富了自身的外语积累。期待更多外语学子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用自己的力量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听见、看见、读懂中国,共享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


打造非遗文化ip 打破第一第二课堂界限



 “作为老师我会坚持问道、问心、问前路,而你们,只管向上、向外、向未来!”

 “云上”非遗团队指导教师,西方语系张礼骏分享了这支进行着“非遗记译与传播”团队的故事。他认为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有实践的支撑和切身的体验,于是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前往全国多地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非遗文化为载体,发挥语言优势,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西班牙语课堂,让学生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结合“乡村振兴”的国家发展需求,助力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德智体美劳的“跨、通、融”。


合力讲好中国故事 谱写中阿关系新华章

 “‘最公道的证明来自实践。’这是阿拉伯官员在这里研修后最真实的感触。”

 2017年,由习近平主席亲自倡议成立,并由外交部、教育部、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在上外设立。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陈越洋介绍了中心在推进中阿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作出的积极贡献。中心成立7年以来,共接待了400余位来自阿拉伯国家副部级或司局级官员,通过研修班讲座和高质量的考察调研,带领研修成员全方位领略上海这座“人民城市”之美,沉浸式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成就。



校党委书记尹冬梅在结课讲话中指出,此次党课体现了广大师生从时代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师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中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观点、中国方案。尹冬梅表示,学校党委将以喜迎学校75周年华诞为契机,不断深入思考“教育强国、上外何为”,助力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助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不断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践行“教育强国、上外有为”。


校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韩殿秀主持党课